新闻
首页>新闻>正文

宁夏“守”艺人指尖“塑”百态“寄”乡情

2024-03-1808:00:22来源:中国新闻网

x
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
使用“扫一扫”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

中新网银川3月17日电 题:宁夏“守”艺人指尖“塑”百态“寄”乡情

中新网记者 于晶

一块泥巴,通过揉、捏、搓、刮、刻就变成了村头聊天的妇女、炕头打牌的汉子、嬉戏玩耍的孩童。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级非遗项目泥塑传承人王永红的手中,这些泥人有了一张张生动的脸庞,或大笑、或低头思考,仿佛有了生命。17日,记者走进王永红的工作室,走进一个由泥土精心雕琢的世界。

王永红的泥塑作品。受访者供图

“人物的头部塑造,就像做加减法一样,多一步少一步都会让形象发生变化。”与泥塑结缘已有30余年的王永红说道。造型生动的泥人作品铺陈在展架上,诉说着自己的故事,工作室内仿佛回响着泥人们的对话和欢歌笑语。

作品《开脸》中,一位老妇人拿着丝线,给待嫁的姑娘开脸,老妇人看上去特别慎重,姑娘则一脸幸福;《庄户人》中,一众人坐在大树下、石碾子旁,有的端着碗,有的蜷着腿,有的捂着袖口……王永红说,这些题材,都是她记忆中的庄户人最为本真的样子。

王永红的“泥塑”来自农村生活。作为黄河边长大的孩子,王永红的泥塑属于黄河泥塑。据了解,黄河泥塑的材料为黄河红胶泥,不加任何辅助原料,通过打碎、晾晒、过筛、泡制、摔打、揉捏等完成精细的炼泥过程,再制作成各种泥塑作品。

“小时候,没啥玩具,那会儿,捏个泥人都能当个宝贝玩很久。”回忆起童年,今年56岁的王永红记忆犹新,乡下的一草一木,乡亲们淳朴的笑脸总是在她眼前浮现。

王永红指着桌子上几个泥人小孩,他们或背或扛,或牵着骆驼驮着一捆捆甘草,嘻嘻笑笑的。“这就是我们小时候。”王永红说,以前勤工俭学,经常去山里采中药材,麻黄、甘草、苁蓉等。往昔的情景被王永红以泥塑的方式重现。

出于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,2006年,王永红开始创作“一个村子的故事”系列作品,她以黄河岸边人物和历史记忆为主题,通过一系列场景式的泥塑作品,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,居住在黄河岸边孩子们的生活场景、童趣游戏和街巷市井生活的每一个瞬间都一一呈现。

《村长》《媒婆》《回娘家》《山里娃》《开脸》《庄户人》等一系列作品,具有浓郁宁夏乡土气息,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。未经染色打磨的红胶泥透着质朴的年代感,配上憨态可掬的人物表现的生活场景,瞬间将人们拉回到几十年前的生活情境。

王永红的农村题材泥塑作品不仅在当地受到欢迎,还走出了国门,先后代表宁夏参加法国、葡萄牙、德国、比利时等一些国家对外文化交流活动,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。为传播和传承泥塑手艺,王永红还开设了泥塑课堂,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,让孩子们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教育。

“我的梦想是用泥巴建一个老村子出来,以后所有老村子都消失的时候,人们还能通过我的作品,回忆起自己当初的生活,找到独有的那份乡愁。”目前已经做了近2000件作品的王永红说,她会一直做下去,村子的题材永无止境,村子的故事,讲不完。(完)

责任编辑:常林(EK008)

头条新闻

  • 47人被困、积雪近1米 内蒙古消防“浴雪”救援

    受恶劣天气影响,在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至新巴尔虎左旗的332国道上,多人多车被困,呼伦贝尔市消防救援支队立即赶往现场处置。

  • 山东泰安:外国友人沉浸式体验中华传统文化

    3月16日,在位于泰安市泰山区岱庙街道的泰山皮影传习馆,来自俄罗斯国立教育大学的20余名学生正在沉浸式体验泰山皮影戏和泰山传拓,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
  • 老铁路人的最后一班春运岗

    寒风中,李德斌目光如炬,紧盯测量工具上的细微变化。他和同事们将测量数据控制在毫米级,将站台每一处变化记在本上,刻在心里,及时上报维修。

  • 冰天雪地求学路的13年变迁

    广西桂林市全州县蕉江瑶族乡大源村位于桂北高寒山区。每年隆冬时节,孩子们都要在老师和家长的护送下,在一片冰天雪地中踏上求学之路。

  • 数字看“轨道上的京津冀”加速跑

    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。十年来,三地着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,“轨道上的京津冀”加速奔跑。

点击加载更多

频道推荐

  • 社会
  • 娱乐
  • 生活
  • 探索
  • 历史
关闭 北青网新闻客户端